江南好故事 | 陈苇杭:向思想朝圣
发布日期:2018-02-01 浏览次数:次 来源:



陈苇杭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在读,大学期间获国家奖学金、海外留学突出表现奖、“远翔”二等奖学金、“恰恰快乐“奖学金;2017“宋韵杯”全国高校征文诗歌类一等奖,2016“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江苏赛区一等奖,2015“外研社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江苏赛区二等奖,2017“求是杯”诗歌创作与翻译大赛优胜奖,2017MODEL APEC东部赛区优秀奖;江南大学三好学生等。


时间和草木不停生长

2014年8月末,我第一次走进江南大学。依水而立,芳菲十里,正如我从前在无数诗文中读到过的江南。而当现代社会逐渐消解了古江南的地界,这所名叫“江南”的大学独立于世间一隅,仿佛圈留了所有那些草长莺飞的记忆。

我想去能安心做学问的地方。”这是我报志愿时的想法。我并未在高考时发挥顺畅,唯一考好的只有高过了当时省状元的英语147分。我按自己的长处选择了英语专业,剩下的最大心愿就是去往我的分数能达到的最好院校。在我看来,在教学条件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环境好的地方就更好。江苏自古人杰地灵,江南历来诗传盛名,优美的生活环境、安谧的思想环境、自由的学术环境让我最终敲定了选择。

江南大学的确幽静,当你走过那些悠然自在的树荫,在傍水的木凳上小憩,你能够真切地听见时间流淌的声音。但时间的流逝最让不知所求的人惶惑——比如大一时尚未有任何未来规划的我。我在不知所措了近一个月后发觉,也许没有出路是因为自己站得太低、连进入选择大堂的入场券都还没有,于是我便决定,既然不知去往何方就先从当下做起、努力提升自我。

在我投入英语专业的学习后,全英文的书本、外教以及多媒体工具向我展示了一个在我的世界之外的、无比广阔的世界,那里栖居着不同的人、生长着不同的文化风俗,孕育着别样的思想价值观念。我产生了大学的第一个目标——出国留学。时间不会等待,我想在大一下学期就出国去看看那个更大的世界。于是,一个连英语四级考试都没参加过的大一新生开始为自己的梦想日夜耕耘。我认真参与每一堂课、像海绵一样吸收知识,课后统筹安排时间,集中训练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周末我早早带上书本去自习室,交替进行学习和留学文书准备。三个月里,我一边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一边制作相关材料、奔波银行邮局、预约签证、远程申请住房,终于在三年前一个冬天的清晨收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交流项目录取通知书。


我最终如愿以偿地出国留学了一个学期,并在那里得到了各方面提升,但那一切都离不开我在江南大学第一个学期的坚持与进取。只有我自己才知道,那一个学期所积累的单词量、练习的英语技能以及培养出的坚持不懈的精神对我有怎样的意义。

那是我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故事。我学会了既然无法阻止时间,那么就像草木一样在时间里不停生长


用激撞熔铸思想


留学归来后,我开启了大二新学年,这一年中我遇见了两门对我影响至深的课。

第一门是外教Nick的阅读课。当时的我曾怀疑阅读课存在的必要性,想着只要自己勤加训练阅读一定没有问题。而Nick老师的第一次课就迅速证明了我的错误——自己训练能够提升阅读技能,却无法提升思想。

第一堂课上,老师用他给出的思考题作为线索讲解我们阅读的小说章节。我亦从文本中找好了答案,想着老师所要做的就是把答案复述一下即可。而当我们一个个起来问答问题,念完自己所写的答案之后,Nick老师神情严肃地让我们都坐下,绷着面颊、凝视着我们说:“I want your own opinions.”说罢,他以一个问题为例,从各种角度进行解答,并告诉我们,文本中潜藏的一些深意很多时候只有转换角度才能看到。

一瞬间我忽地发现了自己经年的缺陷:我自以为客观地看清了一些现象、甚至有时兴许透视至中心窥见其深处之一斑;却没有发现自己出发的角度从一开始就可能影响了我的解读——没有庸常的事物,只有庸常的角度。我太惯于停在一堵墙面前了,老师则告诉我们,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多面体,而运用思维的力量我们能够转弯看到事物的另一面、看到一个个转折后深藏的世界,看到事物平淡无奇的一面背后潜的了宇宙奥密。

经过那一次,我开始学会质疑,我开始问自己:只有这一种可能性吗?我也询问他人:你这么说的证据是什么?在Nick老师16周的指导下,在阅读与思考、分析与写作、交流与辩论的训练中,我切实地深入书中、环视人物事件的纠葛、辨识真理的踪迹,最终绕过其平淡无奇的表面、看到了那个多面体心中无声的秘密。结课之后,Nick老师去了其他国家,而他所教授的众多思维方式则留在了我脑海中。

第二门课程是张祖辽老师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几乎没有哪一个学生不将大学的政治课程视作一种负担,我也在这门课的第一节课上就带好了一堆作业准备自习。而随着上课铃一响,老师的三言两语就吸引我抬起头认真听课。张老师神采奕奕而声音高昂有力,告诉我们不可以自己长久的偏见看待马克思的思想,欲对其进行思考批判,必先了解哲学发展的历程。于是接下来的数周,老师为我们讲授了哲学思想史中的焦点问题,不论是迥异于唯物主义的建构论、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还是芝诺那让人拍案称奇的“飞矢不动”主张,亦或是对如何认识与证明真理的讨论等,老师传授的真知灼见至今于我仍然历历在目、印象至深。

如果说这几周的课程是对我思维的启发,后几周的课程则是对我思想的更新与重铸。为了让我们深入了解《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张老师其中重要段落的中英文版本一一放在幻灯片上,并旁征博引地应用亚当·斯密的思想、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和马克思·韦伯的《经济与社会》等文献对马克思思想的关键概念进行补充,我由此得以深入了解自由主义的根源、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冲击,恍然感到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矛盾并非是简单的劳资纠纷,而是工业文明下工具理性对人性的一场极端剥夺。


在深入剖析了工具理性对效果最大化的追求、批判其对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的漠视后,老师以其舒展而大气的板书在黑板上写下“君子不器”四字,告诉我们,正如康德有“人是目的不是工具”,中国思想也以其推崇的道德典范表达非功利的倾向——君子不当成为器物、只寻求自己的功用,而我们青年人更应该追求人生价值的厚度,成长为一个精神健全的人。

在16周的课程里,我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在课下与老师交流感想。张老师不仅以其生动的讲授为我带来了哲学的启蒙、以其深厚的思想积淀引领我向往崇高,更以其人格打动着我和其他所有学生。课程结束至今已经过两年,张老师的讲授依然在我人生的航行中熠熠如星辰。

这两位老师给予我极其珍贵的思想经验,在老师的授课中,在思想的相互激荡碰撞中,我领悟到,闭门造车者的世界只会有自己的风景,只有参与思想的碰撞,让站不住脚的旧观念坍塌、让金子般的信念接受冶炼、让思想与思想相互熔铸,我们才能切实得到精神境界的提升,容纳斑斓多彩的无限风光。


文学唤起我心的焰火


经过两年的自我提升,我终于走到了选择的路口。也正是在那时,我遇到了启迪我人生方向的张俊萍老师。

自小到大我虽然爱好阅读与写作,但文学从来不在我人生发展方向的考虑之列。大三学年的《英国文学》课程就像是一枚机遇的变数走进了我的生活。课程之初,我便深深着迷于古英语歌吟中的亚瑟王传说、绿衣骑士的传奇,更震撼于乔叟朴实又精致的坎特伯雷故事。

但我自己对这些兴趣与热情也未加多想,而老师则发现了我对诗歌的爱好,鼓励我说,如果期末的论文或翻译小说的选项没有那么吸引我,我可以选择自己创作一首英雄双韵体长诗。我的心当即受到鼓舞、燃起了跃跃欲试的火花。于是,在课下我开始自学英诗理论知识,并从中国古代文化中寻找灵感,经过近10周的思考、练习、写作与修改,我最终写出了一首以古瓷器为题材、178行的英雄双韵体诗歌。这一期间的写作成果极大鼓励了我。在不断的写作练习后,我的诗歌于获全国高校征文一等奖、译作获国际大赛优胜奖。


在此期间,老师的课程仍在润物无声地继续着。每一堂课上,老师娓娓道来,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在《双城记》的悲欢离合里、在哈代塑造的广阔荒原上,我深深感受到文学对生存的关怀、对人生丰实而深刻的探讨、对人类社会的认知与呈现,更看到了在中国社会转型的今天,西方世界的文学作品的极大现实意义。

而课下,在与老师的深入交流中,我更是感受到了老师高尚的人格。能站在高校的课堂上为无数年轻的航船点灯,老师亦心系教育,计划援疆、投身基础教育。在日常生活中,老师总是笑容满面、和蔼可亲,悉心回答我们的问题。我渐渐借着老师画出事业与理想的轮廓。

由大三英国文学课堂引出的这一切成为了最关键的因素,引导我、启示我、召唤我最终选择英美文学作为自己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向,推免至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结语


在大一的第一次班级见面会上,我在自我介绍中说道:“庄子云:‘人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我愿以有涯求无涯。”那时我不知道我应当在大学中“求”什么,而我通过自己的进取与努力、通过积极听课、与老师们交流,我学会了用新的角度来质疑、来重铸思想,学会为人生的精神价值而耕耘,学会在文学对人生的探讨中充盈生命。

在江南,在向着思想灯塔朝圣的四年生涯中,我求来精神之无价。



作者 /外国语学院 英语专业 2014级陈苇航

Baidu
map